

黄海之滨,潮涌东方。从长三角一体化到“一带一路”,从淮河生态经济带到江苏沿海开发,一系列国家重大发展机遇在此叠加交汇,将盐城这座城市深度嵌入国家发展的宏大棋局之中。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交汇点上,盐城正以“向海而生”的开阔胸襟、“融圈入群”的主动姿态,不断将战略机遇转化为发展胜势,努力在全面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中展现更大作为。

全面融入长三角
“地理邻居”到“发展融合”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作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盐城空间广阔、物流完备、能源多元,是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创新转化、拓展功能空间的理想之地。
盐城的融入之路
始于交通互联互通
成于产业协同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崛起是融入长三角最有力的见证。“十四五”以来,全市新开工长三角亿元以上项目1508个、占比超七成,其中由上海企业投资落户的亿元以上项目超300个。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等“5+2”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均已突破千亿元,光伏产业更是跻身“国家队”,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产业能级的提升,得益于我市创新构建的“域外创造孵化+盐城转化制造”区域协同创新模式。这一模式打破地域限制,让盐城得以在上海、南京、苏锡常等创新高地布下19个离岸孵化载体,实现“研发在沪宁、生产在盐城”的协同发展格局。随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盐城分中心的建成开园,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被纳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体系,标志着盐城已深度嵌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
近年来,全市依托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常州盐城工业园区、苏州盐城沿海合作开发园区等重要平台,持续深化与长三角城市群在空间、科创、产业、供给上的联动。目前,与长三角地区共建园区达14家,实现县域全覆盖。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入选首批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常州盐城工业园在全省南北共建园区评估中稳居前列。

更为重要的是,我市在细分领域打造长三角共享平台的能力日益增强。国内首个大型综合封闭式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长三角(盐城)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的建成运行,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成为服务长三角乃至全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到产业协同,从园区共建到创新生态共享,盐城正从长三角的“地理邻居”转变为区域创新共同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耕绿色低碳
从“生态底色”到“发展亮色”
绿色是盐城最厚重的底色,也是其在国家战略中打造差异化优势的核心竞争力。
盐城以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为总抓手,努力在全省作示范、在长三角塑特色、在全国有影响。入选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更为盐城在零碳新赛道上加速奔跑提供了强大动力。

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
是盐城服务长三角的
底气所在
截至目前,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达2047万千瓦,今年1至9月新发绿电267.7亿度,总装机和发电规模连续15年位居全省第一。
这一绿色能量,正通过创新的体制机制注入长三角能源体系。日前,我市发布《关于做好我市沿海地区绿电直连工作的通知》,这是全国首个市级绿电直连综合性政策文件,出台了“一县一策”绿电直连方案。规划绿电来源主要为风光项目,沿海七个区域已接入风电5.8GW、光伏1.5GW;拟开发风电35.83GW、光伏39.66GW,合计75.5GW。这些数据背后,是盐城打造长三角能源保供基地的坚定决心。

零碳产业园的加快建设,则更能凸显盐城绿色转型的行动力。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在全省率先形成绿电物理可溯源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应用场景;滨海港零碳产业园通过智慧管理平台的建设,提高企业能源数据的可追溯能力;射阳港零碳产业园成立全国首个园区级绿电绿证服务联合体,推动更多企业参与绿电交易。此外,我市还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发布了沿海地区首个零碳产业园建设标准,参与制定江苏省《零碳园区建设指南》,光伏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入选国家试点……盐城的角色正从“实践者”向“规则制定者”迈进。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在这里成为生动现实。2024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每立方米29微克,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6.6%、位列全省第一,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与此同时,全市记录到生物物种4759种,观测到丹顶鹤547只,为近9年来数量最多。
构筑门户枢纽
从“沿海内陆”到“开放前沿”
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盐城的发展视野始终面向辽阔的海洋,服务着广袤的淮河流域。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建设,是盐城构筑门户枢纽的世纪工程。这项总投资约439.85亿元的重大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省单体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截至目前,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126.2亿元,超前实现“工程过半、投资过半”目标。工程建成后,不仅能大幅提升流域防洪排涝能力,还将改善航运条件、强化生态保护,推动沿线地区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一河安澜,全域受益”。
盐城是水运大市,全市内河航道通航里程4377公里,位居全省第一。为策应“水运江苏”建设,港航重点工程建设也在如火如荼推进中。眼下,连申线黄响河至淮河入海水道段航道整治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正加快建设,江海河通达、公铁水联运的现代化物流新格局加速形成。

港口能级的持续提升,进一步强化了盐城的门户地位。盐城港大丰、射阳、滨海、响水港区全部获批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拥有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26个,货物吞吐量跻身全国沿海港口20强。今年1至10月份,德信体育 完成货物吞吐量1.48亿吨,同比增长11.9%,集装箱完成75.83万TEU,同比增长19.6%,新增6条航线,累计形成63条国内国际航线,其中“沪盐”航线实现“天天班”,成为区域协同降本增效的典范。
经淮河入海水道,盐城的产业链条向中上游延伸;借通达全球的港口航线,盐城的开放格局面向更广阔的海洋。如今,随着“朋友圈”不断扩大,合作之路也越走越宽。2024年,全市进出口总额突破1600亿元,增长13.8%,更多的“盐城制造”走向世界。